学界此前对《乐记》人性论的诠释大致可分为“用理为性”“用气为性”两种模式,但这两种模式均对情与气的意义有所忽视。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凸显了情在早期儒家人性论中的重要地位,打开了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新视域,为重新理解《乐记》人性论提供了启迪。《乐记》中呈现出以“情性论”为核心的人性论思想形态,这一思想的产生时间与《性自命出》《易传》《中庸》相近,是孔子与孟子之间的儒家学派的主张。《乐记》通过打通天地中气与君子情性来论证礼乐的先天依据与教化功效,建构了早期儒学的情性本体,形成了道、性、情、气合一的道德形上学,塑造了儒家早期情性本体论的典型形态,对后世儒家人性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法生,《先秦儒家的情性本体与道德形上学——以<乐记>为中心的考察》,《哲学研究》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