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联系信息大全,免费同城空降,400快不限次数联系方式,全国可约可空降联系方式

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法国著名汉学家高万桑教授做客“弘道讲坛”第一讲

文/图   田泽人

2025年6月24日下午,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全真道研究分会协办的“弘道讲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115报告厅正式开讲,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中国宗教与道教史讲席教授、法兰西文学院通讯会员、法国汉学协会会长、《通报》(T’OUNG PAO)联合编辑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应邀担任第一期主讲嘉宾,以“The Publication of Liturgical Texts by Spirit-writing Groups During the Qing(清代扶乩团体科仪文本的造作与出版)”为题做了精彩演讲。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武主持了这期讲座。他首先对高万桑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了高万桑先生作为欧美唯一一位中国宗教与道教史讲席教授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指出此次高教授莅临山东大学将为我校中国宗教研究与国际汉学界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在讲座中,高万桑教授首先介绍了扶乩的历史源流,认为: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通过仪式获得神明启示的神人对话传统,而启示内容与宗教中的末世论息息相关;宋代以来,扶乩仪式得到广泛的传播,起初名为“降笔”“飞鸾”或“扶鸾”,清代开始被称为扶乩,并一直流行至近现代。明清以来,扶乩活动愈发普遍,所产生的文献经典数量庞大,内容包括经书﹑善书﹑丹书﹑故事与科仪本等。研究扶乩团体所造作的科仪文本,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宗教的仪式史,也对研究明清时期文人的宗教生活和重新认识清代道教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随后,高万桑教授肯定了以往学界对于道教科仪本所作的经忏与秘本的二分法,但强调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清代刊刻的科仪文本往往与乩坛渊源很深,以四川刘沅编纂的《法言会纂》与邵志琳编纂的《大洞仙经》为例,其中既包括人人皆可诵读的经忏文本,又包含修习门槛较高的炼度﹑驱邪等法术秘本。高教授指出,明清以来文人多将诵经活动置于仪式中来进行,以《太上感应篇》为例,其诵经过程包括斋沐﹑存思﹑净室﹑叩齿﹑存想﹑念咒等仪式,具体记载于《持诵仪式》《持经忏要诀》等篇章中。此外,高教授还详细分析了《玄天上帝报恩真经》中的“戒条”﹑《八大神咒》的整合编纂过程与《瑶池金母金丹忏》中的法术内容等,展示了清代乩坛所造作科仪文本的丰富内容与学术史价值。在讲座的尾声,高万桑教授强调清代的道教宫观﹑火居道士与扶乩团体所做的科仪内容基本一致,其所用的科仪本存在互相借鉴的流通现象。有鉴于此,他否定了以往学界提出的清代道教衰落说,提醒相关学者不要忽视清代文人群体丰富的宗教经验与仪式活动。

郭武教授在评议环节对高万桑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本次讲座系统梳理清代扶乩的形式与历史源流,不仅揭示了扶乩是道教典籍获得神圣来源的重要途径,而且肯定了扶乩是清代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态。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就宗教经典的神圣化途径、清代道教真实的发展面貌、扶乩文本的形成过程等问题与高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来自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院、文学院等单位的数十位师生,以及省内外一些闻讯赶来的学者参加了此次讲座。此外,高万桑教授还借此次访问之机,应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向我校师生介绍了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有关中国宗教文献的数据库建设计划(The CRTA[Chinese Religious TextsAuthority]Project)。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弘道讲坛”开了一个好头,而且为山东大学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为山东大学的中国宗教研究与国际汉学界的合作拓宽了途径。

“弘道讲坛”是在以往山东大学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系列讲座的基础上,遵照学校有关指示、整合相关学术力量而新设立的讲座品牌,目前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全国性一级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下属的全真道研究分会协办。该“讲坛”的宗旨,在于联合国内、国际各方力量,邀请著名学者举办讲座,以图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审核:郭武)


上一条:特拉维夫大学代表访问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下一条:高万桑教授谈“The CRTA(Chinese Religious Texts Authority)宗教书籍规范索引project”